“您好,荣华街道相关情况已报送。”“太棒啦!支援我们的物资来啦!赶紧通知各社区、各科室可以领取口罩啦。”“您好,请问是王先生吗?麻烦和您核实一下信息……”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开启了于立华紧张忙碌的一天。
2020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举国上下全民抗“疫”。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作为荣华街道居民事务科负责人的于立华带头作战,全力投入到防疫工作中。面对街道疫情防控大事小情难免让人焦头烂额,而她却从容面对:“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解决群众最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服务。”
基层疫情防控的“先锋兵”
2020 年 1 月 24 日大年三 十, 街道吹响战“疫”集结号。于立华临危不乱,对自己的工作有着精准的定位,“我们既不是冲在前线的 ‘白衣天使’,也不是奔波在社区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但我们要做好 街道疫情防控的‘中枢神经’,全力 筑牢防控堤坝”。
作为街道疫情防控专班的负责人,她没有“三头六臂”,却能施展 “七十二般变化”。她把疫情防控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实践,带头 学习研究政策文件,深入社区一线, 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实。“党员就得带头干起来”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返京人员居家隔离是这次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情况,希望能给到“特殊”的待遇。对此, 于立华总结出自己的“特殊”经验。
“不要刻板地去讲政策,因为群众知道这些政策,他们需要的是针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特事特办’。”这方面,于立华认为既要顾全大局,又要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转换角色,站在居民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正是秉持着这种态度,于立华成功地解决了一家五口上有老下有小的隔离“难题”, 通过反复沟通做工作,先期返京的男主人进行集中隔离,后期返京的女主人带着两个小孩和年老的母亲居家隔离。
面对接不完的电话、统计不完的数据,于立华化身为打不倒的“女强人”; 面对随时可能会被问起的各种防控工作数据和工作进展,她是张口就来的“活电脑”;她是为了增强小组人员抵抗力,四处“搜刮”姜糖水给大家喝的“于大夫”;她是一个只会提醒别人赶紧吃饭而自己从未准时出现在食堂,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的“钢铁侠”。
“这次疫情防控中,有太多舍小家为大家的社区工作者在默默付出。”“白 +黑”连轴转的于立华对自己的工作从没有怨言,“咱党员就是应该关键时刻豁得出、顶得上、靠得住、战得胜。做守护辖区群众的‘安全伞’,用责任与行动筑起‘平安长城’。”
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于立华这位普通基层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践行着党旗下无悔的誓言。
做好“一根针”的“引线人”
于立华自 2000 年大学毕业后就扎根基层,一干就是近 20 年,对她而言基层工作并不意味着枯燥,“因为所在科室不一样,工作性质不一样,接触服务的人群也不一样,反而更具有挑战性。”
“2014 年底来到‘荣华’时,正值街道成立初期,一切都刚刚起步。”具有14 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于立华尽其所长,全心投入,“因为主要负责的是老龄、民政、残联、教育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居民事务科工作,必须实打实、接地气,把利民的实事做精做细,才能让群众满意。”为了尽快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她白天下社区“摸”情况,晚上“点灯熬油”学政策, 短短时间内克服了业务跨度大的障碍,并在工作中向老东家“取经”,完善工作制度,优化服务体系。
总是面带笑容的于立华话语并不多,却以严谨的处事态度被同事们所敬重。居民事务科工作直接面向社区服务居民,工作千头万绪,这就要求科室人员不仅要业务能力熟练,讲程序、重规矩,更要服务态度热情亲切。“上有政策下有应策,这正是我们工作的真实写照。”于立华解释说,“我们要把政策烂熟于心,然后才能够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人群应变调整工作方式,灵活开展工作。”
为人谦和的于立华也有她的“两面派”,有时批评人不留情面,让下属脸热冒汗,却又能在领导面前为出错的下属“背黑锅”。“气顺、劲足、心齐、风正,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哪有干不好的。”于立华对自己科室队伍的建设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善于观察、积极挖掘和培养科室工作人员优点特长,在科室内部带头开展“老带新”一帮一,让事务琐碎的科室工作变得井井有条。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开路人”
“送政策上门”是于立华的工作法宝,“本来应该是你符合哪项政策可以来找我们申请,我们来受理,但实际情况是群众不一定了解各项政策,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政策捋一遍,看你符合哪一个,我们就送政策上门。”
作为负责街道居民事务的“一科之长”,于立华在为老年人、退役军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政策支持及高品质服务上花心思、下实功,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前置化”推动了各项惠民政策落细落实落地。
于立华在慰老服务中出实招、重实效。一方面用好用活政策,协助户籍 8 位老年人分配评估机构,申请失能评估;结合辖区工作实际,组织开展独居老人巡视探访工作,对 48 名老年人提供电话巡访、上门巡访等服务;为辖区 190 名老人申请并配备智能手表,帮助老年人减少走失隐患。一方面弘扬敬老爱老美德。牵头组织开展“敬老月”走访慰问以及“孝顺之星”命名活动,大力营造关爱老年人的社会环境,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回应群众关切, 积极推动在辖区天华园一里、二里、卡尔百丽三个复合型社区建设养老驿站, 成为辖区居民居家养老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开展助餐服务,破解老年人用餐难题,着力优化驿站服务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生活便利,获得辖区居民一致好评。
“做基层群众工作不仅要会干,更要巧干、实干、用心干。”于立华认为, “让政策变得有温度,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困难帮扶工作中正是这种态度让每一个被帮扶的人感受到温暖。不仅有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外展救助项目、“寒 冬送温暖”专项行动、“春风送暖”捐款、“爱心暖阳”之冬衣送暖系列捐赠活 动等各类救助项目,还积极展开儿童救助工作,建设社区儿童救助队伍,设立1 名儿童督导员及 8 名社区儿童主任,参与困境儿童福利政策培训 3 次,为辖区 1 名困境儿童发放生活费 21600 元,发放物价补贴 600 元。
为进一步完善辖区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于立华在做好健康服务、日常慰问的基础上,更注重做好精神关爱:组织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活动,包括风车制作、插花、蔬菜盆景,残疾人生日会,DIY 米粒拼盘、蛋糕制作等,鼓励辖区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他们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认识的平台,推动辖区内残疾朋友形成自助互助体系。
于立华回忆说,“有次在开展辖区适龄儿童入学资格初审工作时,审核工作时间与正常上班时间‘撞车’,家长分身乏术,那就不能墨守成规。”于立华积极同有困难的家长沟通联系,“您看您什么时候方便来?下班以后可以,周六、日也可以,只要别耽误了孩子的事就行!”她开通绿色通道,主动加班加点,提供延时服务,确保辖区适龄儿童入学资格初审工作顺利完成。
事事细心、处处留心、时时关心,真正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是于立华一贯的工作风格。“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她朴实无华的最真实写照。
榜样金句
让政策变得有温度,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于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