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全国劳动模范 / 为工业机器人把脉的“听诊人”
时间:2022.02.23

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组装调试科长。他的工作就是要赋予冰冷的机器人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他“半路出家”,2003 年进入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才开始接触工业机器人,从最初的技术小白变成如今为工业机器人把脉的“听诊人”,其中倾注了他近 20 年的青春和心血。如今,他所做的机器人手臂调试焊接工作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但他依然保持勤奋、刻苦、低调的工作作风,带领不断壮大的机器人调试队伍一路前行。

图片3.png

智能机器人被喻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2020 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组装调试科长张明便是一位为工业机器人把脉的“听诊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跟这些机器人“打交道”,给它们注入生命。

以厂为家的“拼命三郎”

2003 年,张明“半路出家”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年底,他就接到一项重要任务——为湖南一家公司做汽车风挡玻璃涂胶系统。这是国内首次应用机器人激光视觉系统技术,而且首次采用机器人搬运、涂胶、装配一次完成的工艺,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破解技术难题,张明拿着砖头大小的“示教盒”反复测试。搬运类机器人块头大,有些力度不好掌握,螺丝拧到多紧、零件与零件的间隙大小,这些都需要仔细研究。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地待在车间里。“人家下班休息的时候,自己拿着机器人(示教盒)研究,把每个指令、菜单里面的内容都摸清楚,每次调试的时候都得做到夜里,然后第二天 7 点钟爬起来继续弄,最后把工具做得特别尖、特别细,完成各个方向的修正,最终达到要求。”

为解决最关键的激光定位问题,张明不断刻苦钻研、反复测试,通过对机器人的精度校准、修正,最终将机器人运动精度控制在 0.2mm 以内,满足了安装的高精度要求,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同时,为每一个工位节省 3 个人力。

“我很幸运,赶上了产业发展的大背景,给了我很多机会。”张明见证了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快速成长,高稳定、高精度的机器人也走进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目前工业制造领域不仅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增大,而且对机器人的智能化、柔性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张明如是说。

随着机器人行业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发展,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非汽车领域的机器人应用也逐渐呈现出良好的市场空间,机器人激光技术开始得到各行业的青睐。2018 年,安川首钢承接了吉林凯达管业一套激光切割系统, 该系统要求设备在运转时不能有丝毫抖动,而且运行轨迹必须要稳定一致。那半个月,张明几乎没回过家,偌大的厂房里,时常只有他一个人。为了得到良好的切割效果,他带领团队认真研究外部轴的运行情况,仔细调整每个零件之间的配合间隙,在机器人运行轨迹的示教编程过程中,认真研究每一个动作步骤,匹配相应的参数,确保切割表面不会有锯齿产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成功如约而至。

“你看,线路接口密密麻麻分布在周围,这些接口就是机器人的神经,任何细微差错都会导致机器人‘不听话’。我每天和它接触,关系也越来越好。” 该项目成功交付客户使用,促进了公司非汽车领域的市场开发,成为中国制造业不断向高端领域攀登的一大助力。

“机器人光是动作灵活还不够。”张明介绍说,要想真正实现机器人生产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让机器人替代人工在车间里作业,视觉识别技术尤为重要。而安装了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可以取代人眼识别,对传送带上的工件进行位置检测,自动解决非规则码放问题,实现机器人对工件的同步跟踪、检测、拾取、高速搬运。如今,安川首钢这种机器人“视觉搬运系统”已经投入使用。

善于解除疑难杂症的“救星”

“快、快、快!请张明师傅。”2008 年,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首条出口到韩国的机器人生产线在调试工作中发出紧急报警,正常的生产工作被打断。现场员工仔细排查,忙活了 3 个小时还是没有寻找到“病因”,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向张明发出了“救援”。

张明闻讯赶来,他一边询问着关于机器人的故障现象,一边摆弄着机器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现场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所有人,都把他当成唯一的“救星”。

“好了,问题出在了这里。”张明不负众望,不到 30 分钟就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机器人恢复正常的运转。

“不简单,不简单!”“你们这个团队真的很不错,这位张明师傅特别棒!”外国专家连连发出感叹并竖起大拇指点赞。其实,赞扬的背后是张明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的最好诠释。

工匠精神始于精细,终于态度。对于智能制造这一高精尖行业来说,极致的产品和体验离不开对于细节的绝对重视和把握。从初到公司从事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工作时对机器人一无所知,到成为一个掌握机器人组装调试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张明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拿拧螺丝打比方,用工具把螺丝拧紧不是难事,可判断螺丝究竟要拧到多紧、零件与零件之间间隙调整到多少合适,这些可全是功夫。”

环保和节能的需要日益扩大,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和目标。这对机器人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汽车材料从钢件逐步改成铝件,对于机器人焊接工艺来说,更是存在很多难题。例如铝材材质较软, 焊接变形量大,对热量控制要求极高。

2016 年,安川首钢首次承接了宝马汽车保险杠的铝材焊接项目。张明义不容辞地带领调试团队仔细核实不同热量情况下铝工件的变形量,实现项目按期交付使用,又一次在机器人铝材焊接方面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成功推动铝材焊接的技术发展和汽车轻量化的进程。

从业近 20 年,张明先后攻克了机器人手臂在焊接、激光切割、搬运等不同生产项目中的技术难关,技术成果在广汽本田、宝马、蒙牛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中应用,解决了机器人手臂的各种技术问题和疑难杂症,也使得企业不用再依赖外国专家。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张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父母的教导下,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的梦想早早地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但作为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技术人员,想摸清机器人的习性绝不是个快手活。“我加入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时,对机器人并不了解,只能凭借师傅教、同事带,再加上自己不断地摸索。”他在工作时间向师傅请教学习,业余时间攻读相关技术资料,暂时不懂的记下来,继续请教,直到弄懂为止。

2011 年 7 月,上海分公司成立。作为公司全能型的技术骨干,公司派张明前往上海进行技术支援。当时,他的父亲还卧病在床。然而,他安顿好生病的父亲,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上海分公司的建设之中,一走就是 4 年。“可以说,我们基本上都是以厂为家了,他回到家以后,孩子不知道他是谁,然后就管他叫了声‘舅’,这个笑话一直流传到现在。”同事略带调侃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张明深深的敬佩。

分公司成立之初,组装调试人员全部都是从零起步,技术水平差距较大, 张明就像当初师傅待他一样,手把手传授新员工技能,丰富新员工的现场调试经验。短短半年时间,他就培养出一批能独立自主工作的员工,为分公司步入正轨奠定了基础。

如今,公司开发设计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在交付客户正式“上岗”之前, 都要先经过张明和他带领的团队进行组装、调试,在“上岗”之后的磨合期中,机器人所有的小毛病还得靠张明团队来“诊治”。“机器人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是机器人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公司机器人应用水平的最终体现。”从取货、搬运,到装配、检测,最后成品入库,只需要张明和同事们输入指令,机器人便从数百个零部件变成一个听话的“钢铁战士”。

不知不觉,张明从事机器人应用系统的生产制造已经近 20 年。凭借着一股肯钻研、肯吃苦的工作韧劲,他通过努力将 99% 提高到 99.99% 的极致精神收获了自己在智能制造行业里的一席之地。近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职工,被授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爱企业的好职工、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这个人,从来话不多说,但是活儿干得专业又漂亮。在传授技能和经验时特别认真,毫不吝啬。”张明的一个徒弟用简单的几句话勾勒出“师傅”的

形象,便是对其工作态度和处事风格最生动的写照。


榜样金句

不服输,是学习的动力。要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时代产业工人必须得学习。——张明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