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 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专场。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信局,市药监局,经开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作为制造业主管部门,在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工作机制下,全力做好政策、空间、资金等资源要素保障,有效推动创新品种产业化落地和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我市医药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连续4年超过120亿规模;完成工业产值约1850亿元,实现平稳增长;12家企业上榜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数量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我们主要开展五方面工作:
(一)搭建完备的产业政策体系。资金方面,构建了从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到项目落地、技改升级等全生命周期的高精尖资金体系,发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普惠支撑作用,“十四五”期间通过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超13亿元,集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融资方面,发挥市区生物医药投资基金协同作用,实施中小企业“畅融工程”,完善创投生态链,医药健康领域上市企业达87家。
(二)构建高效的项目落地机制。建立市级高精尖产业项目库,市区协同做好全流程服务。2024年,昌平生命谷产业基地等15个重点项目竣工验收;谊安大兴生物科学园等11个重点项目主体结构封顶;韩美药品综合基地等29个重点项目实现开工;完成超500亩工业用地供应;阿斯利康、赛诺菲、诺华制药等一批外资重大项目落地,其中,阿斯利康将在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建设国内首个疫苗生产基地,赛诺菲项目入选我国第八批重大外资项目。
(三)打造多层次的创新孵化载体。依托300余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基地,汇聚、整合、融通各类创新资源,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已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6家,面向未来产业布局3个育新基地。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54家、小巨人企业85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36家。
(四)培育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产业数字化方面,打造2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GE医疗成为国内医疗装备领域首个“灯塔工厂”;27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和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优胜”单位,数量居全国首位。数字产业化方面,打通外企数据合规出境路径,开展医疗健康数据流通试点,推动天坛医院数据向国家脑健康公共数据平台汇聚,联合医疗数商探索监管沙盒机制下医疗数据的场景应用。
(五)形成国家级产业发展集群。中关村示范区蝉联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之首。京津冀三地携手共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定《京津冀生命健康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和《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协同招商工作方案》,优化统筹联动、协同互补的发展机制。三地共同提级建设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京津冀的原料药基地,形成“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产业链条。
下一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认真落实《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以高标准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为重要契机,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药械大品种,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串点成链、聚链成群”,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完善资金支持政策,围绕研发、上市到推广应用构建全链条资金支持体系,重点支持引进国外药械品种在国际医药创新公园产业化。深化资金、基金、社会资本协同,形成“投、贷、补”联动的立体化保障体系,畅通拓宽北京“专精特新”专板直接融资渠道,积极争取超长期国债等中央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支持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创新品种投产见效。聚焦今年获批上市的10款创新药械,会同相关部门紧密对接服务企业,全力以赴推动产品扩产放量、应用推广,尽快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增量。同时做好“小升规、规升强”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争2025年医药工业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家。
三是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市区协同推动阿斯利康、赛诺菲、诺华制药等重大项目开工,保障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实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打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标杆工厂,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投用一批标准厂房,推动老旧厂房业态升级,支持产业空间集聚和专业园区建设,为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充分发挥我市临床资源引企优势,下大力气招引领军企业,精准服务重大项目、创新成果来京落地。
四是加强产业生态体系建设。系统布局产业创新中心、中试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力支持国际医药创新公园高质量建设,打造产业与人才发展高地;同时引导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园区形成联动,增强对津冀的辐射带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记者提问
记者:去年出台了《北京市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请问今年在医疗器械提质增效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洪朝:
我市医疗器械产业依托“三城一区”创新策源优势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在手术机器人、AI影像诊断等一批创新前沿领域持续突破,在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51个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中,我市10家企业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2024年,我市规模以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8家,完成产值350亿元,今年以来,我市新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6个,累计获批78个,占全国近三成。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专项支持政策。落实《北京市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医疗器械从研发上市、产品推广、产业生态、集聚建设四个方面的支持,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高精尖资金实施措施,加大对创新医疗器械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是加强优质项目推广应用。集合政策工具包加大对入选两部委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10个项目的支持力度。组织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遴选推荐标志性产品。加快搭建机器人等高值医疗设备租赁平台和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加速高端医疗器械入院应用和创新迭代。
三是建设一批服务支撑平台。支持组建医工创新联合体,鼓励建设覆盖技术研发、中试验证、检验检测、临床试验服务和产业化应用等环节的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强化园区服务能力,培育打造一批医疗器械特色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