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审批时限、打造类海外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在经开区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GE生产线火速投产。 GE医疗北京工厂/供图
根据北京经开区2020年度工作报告,2021年,经开区将围绕深化改革先行区建设,不断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数往而知来。2020年是北京经开区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由区向城建设亦庄新城,提升治理能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北京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开局之年。
站在岁末年初的节点,回望北京经开区深化改革之路,全市率先施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发布“人才十条”、不断升级“暖企服务”……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改革试点成效明显,改革深度持续推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审批改革 精简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
“真没想到,在我们向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提交相关资料后,土地摘牌3天就拿到了施工许可证。”在位于亦庄新城马驹桥0014工业地块的集成电路核心零部件及耗材制造基地项目现场,看着工人正在施工现场忙碌,北京亦盛精密半导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琳感慨地说,从土地摘牌到拿到施工许可证,一般需要三个月以上,经开区企业投资承诺制审批改革,真的是大大缩减了审批流程,减轻了企业成本。
杨琳所说的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是经北京市政府批复,在经开区率先试点实施的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目的就是要解决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经开区机构改革后,相对集中审批权限的行政审批局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对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由企业自主选择并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作出书面承诺,除立项、规划、施工、竣工验收等四个必要手续外,其他事项以“标准+承诺”最大限度精简审批环节,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
与此同时,行政审批局在项目审批上不断突破与创新,统筹推进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个性化定制审批流程服务工作,并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技术服务机制,从项目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的产业用地审批全流程,主动提供审批交底、个性化定制审批流程、专人跟踪服务、疑难技术辅导答疑、咨询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开启了工业项目审批“拿地即开工”新模式。
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只是2020年经开区行政审批改革的其中一项。《实施意见》提到,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区,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容缺审批等管理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实施意见》,经开区率先开展了“一枚印章管审批”、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产业用地标准化管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等多项改革,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其中,于2020年3月在全市率先推行的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审批服务部门一次性公开告知申请人事项的办理条件、标准、技术要求、申请材料和需要履行的法律责任,申请人以书面(含电子文本)形式承诺其符合办理条件,并承担违反承诺的后果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审批服务部门当场作出审批决定。截至目前,采取告知承诺方式办理已申请政务服务事项达199项,审批时限平均减少80%以上,事项材料平均减少30%,部分事项材料精简达到75%,审批效能极大提升。采用告知承诺方式办理后,所有事项均可实现“最多跑一次”。
引聚人才 营造类海外环境温暖如家
“非常棒,我越来越喜欢这里了。”在荣华街道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举办的“美好生活 快乐童行”居家生活线上展示活动中,来自美国的4岁小朋友Amaris喊出了心中的喜悦。而 Amaris 的妈妈 JustynaTomicka也说, “看到孩子逐渐适应周围的环境,也更安心在这里工作了”。
Amaris参加的这项活动,吸引居住在林肯社区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国际人才家庭参与,收集到的200多个作品展现出多元文化的魅力,透着“国际范儿”,反映出经开区宜业宜居环境对海外人才的强大吸附力。而这得益于经开区启动的“类海外”国际社区建设,全方位的服务,让国际人才在经开区感受到如家般的温馨。
营造类海外环境,是被誉为“国际庄”的北京经开区打造人才高地的一项举措。经开区汇聚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发展机会吸引国际人才走进来的同时,还要用类海外环境让国际人才留下来。
如何打造类海外环境?2020年经开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通过建设优质国际人才公寓,打造具有国际风格的特色街区营造国际化氛围;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建设全市首家为外籍高端人才提供两证联办业务的人才服务大厅等,让每一个在经开区的国际人才都能找到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安放心灵的栖居地。
经过一年来的优化建设,经开区国际化要素、国际化设施、国际化服务和国际化氛围越来越浓厚,涵盖服务、居住、购物、餐饮等各种要素。居住在这里的国际人才越来越感受到家的温暖,也把经开区当作家来热爱和建设。 “亦庄虽然不是我们出生的地方,却是我喜欢和工作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乡。”在康铂公司工作的哈里是法国人,疫情期间,他选择留下来与经开区共同抗击疫情。 “更关键的是,我由衷地热爱这座城市。”哈里微笑着说。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经开区居住和工作的外国人就有近1800人,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营造类海外环境,留住国际人才,是经开区汇聚人才打造人才高地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一直以来,北京经开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今年以来更是大踏步向前迈进。2020年8月,在北京亦庄创新发布会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高精尖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办法》即“人才十条”正式对外发布,每年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人才发展,同时国际化引才项目 — —“千人聚亦”项目正式启动,邀1000余位全球菁英引智筑城。将人才分为亦城顶尖人才、亦城杰出人才、亦城领军人才、亦城优秀人才四大类,从“奖励、扶持、培养、服务、保障、荣誉”六个方面,围绕“奖、扶、培、服、住、医、教、户、行、誉”人才创新创业十大要素,打造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开放发展 外企用实际行动投出信任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经开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第一时间出台支持企业稳增长的若干措施,制定防控期间外籍人士服务保障措施,不断升级“暖企服务”,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
GE医疗北京工厂在国内疫情高发期,紧急生产300多台CT机产品供应到医疗机构,助力疫情防控。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GE医疗北京工厂继续加大CT机生产力度,向全球供应。面对全球疫情防控对CT机产品的紧急需求,GE医疗海外各工厂产能不足,GE医疗北京工厂计划新增高端CT机、呼吸机等产品生产线,在北京经开区管委会的帮助下,申报了产品注册生产应急审批通道,达成了扩产计划。
“经开区的产业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暖”,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说。
北京经开区的外商服务环境持续优化,从企业项目入区到生产运营的全周期,经开区安排相关职能部门骨干力量担当企业服务管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管家式服务,同时区内聚集企业形成的产业链、创新链,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外资企业项目增强了在区内增资扩产的信心。GE医疗行业全球领先的全新超高端 256 排 Revolu-tion CT 产品,也在经开区的帮助下,顺利落地区内的 GE 航卫工厂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正式投产,更快捷响应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同时,也将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的协同发展。
企业“暖”了,信心足了,投资增产是最直观的反映。瓦里安在 2020 年 3 月初新增产线搭建完成后立即投入生产,首台国产高端医用直线加速器已下线,研发中心也在内装修设计中,预计年内正式落成,真正在经开区建立起瓦里安全球最全产品线研发和生产基地;萨姆森增加投资 2.4 亿元在经开区建设的智能控制设备生产基地项目,进度款项划拨完成,在经开区相关部门的推进下已经复工建设,预计下半年建设完成投入生产;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三期研发生产项目也正加快推进规划建设……
2020年经开区外资利用稳中有增。全年累计兑现外贸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1.34 亿元,截至 11 月新增外资企业 42家,新增合同外资 7.8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 6 亿美元,同比上升11%,提前完成全年任务指标。
外企用实际行动投出的信任票,越来越多外企看好经开区的发展前景。 融媒体中心记者 方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