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北京市劳动模范 / 不服输的“特殊津贴技师”
时间:2022.07.07

圆圆的脸庞永远挂着憨厚的笑容,遇到技术难点沉着应对,这是 SMC 公司职工对许建柱的印象。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纷纷竞聘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的工作岗位,许建柱却毅然走进 SMC 生产一线,成为一名蓝领工人,经过 10 多年的刻苦学习、钻研,他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立下汗马功劳,职位也从一线工人一步步转变为中层管理岗位。凭借精湛的技术,2016 年他被评选为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

已经到了 40 岁,转行学习 IT,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纯技术层面,许建柱都遭受了很大的挫折。然而,这并没有让他退却,反而通过持之以恒的钻研,掌握了其中原理,为智能制造慢慢地注入了灵魂。

从零开始的勇气

2003 年,许建柱加入到装备制造行业,加工工艺、设备维保对工作多年的他来说轻车熟路。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智慧制造,许建柱不由得动起了心思,“研究工艺,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装一个‘大脑’,不仅能够自动控制加工过程,还能实时做出调整,那该有多好”。

跨行业从零开始,谈何容易。一些 IT 方面即便简单的专业名词,对许建柱来说都有些吃力。困难在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从来都不服输,相信自己可以通过 10 倍的努力赢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他说。

于是,把以前老同学全拉出来,他们中好些人都是从事 IT 工作,向他们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经常一通电话就是两三个小时;上网查资料,开通专业网站收费会员,向网友发红包请教问题。许建柱就用这些土方法,一点一滴把一个个问题给攻克了。

后来,许建柱又了解到智能制造专业开发。除了自己埋头苦干,还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达到智能制造的效果,但技术并不属于自己,每年还得花费不少的资金支付给对方。许建柱不由得心疼起来,就怕钱花了,还没真正学到技术。他便决心自己学技术,从最基层的设备操作者做起,不断积累经验,刻苦学习、钻研新技术,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在各项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且建立起自己的工艺流程。

图片6.png

此外,许建柱还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北京市职工数控技能大赛,并取得第 25 名、第 13 名、第 4 名。通过比赛,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了技能的不断提高。

埋头书山寻路径

在智能制造、物联网大背景下,许建柱自学计算机编程、硬件联网、数据库等知识,结合自身在工艺、FANUC 系统方面的优势,将计算机、工艺、FANUC 系统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开发了许多专业 DNC 公司无法完成的设备加工智能监测系统。

许建柱自主开发数控设备智能监测系统,目前已联网 37 台车床,真正做到当设备自动加工过程中出现异常,控制设备停机并报警,有效避免全自动设备无人稼动过程中,因刀具破损等问题导致大批不良品的产生。

在现实中发现问题,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平日里不断地学习,积累了许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思路。

传统加工设备厂家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才逐渐显露出来,给企业正常生产造成困扰。许建柱又开始对这一问题琢磨了起来。通过对往年设备故障汇总、分析,发现设备设计缺陷,并进行优化设计,实施改造 80 余台。有效避免了故障的再发,从

而达成设备完好率 98% 的预算目标。还对关键设备制定完善的保养制度,根据

理论、经验设计保养方案,并做成保养作业指导书 20 余份,有力保障了关键设备的正常运行。

劳模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如果仅仅是本职工作做得出色,是不可以当劳模的。许建柱始终认为, “劳模的称号,对劳模本身的奖励和鼓舞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家积极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引领人们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 潮流。”

图片7.png

许建柱不仅自己钻研技术,还非常注重培养技能人才。他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编制成教材,通过 OJT、理论讲述、实例讲解等方式,不仅仅传授大家处理问题的技能、手法,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大家解决不同问题、新发问题的能力。迄今为止,许建柱培养了 5 名技师以及 40 多名技术骨干,他们已经成为公司技能人才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些技术骨干目前都担负着重要的技术课题,为公司发展、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的制造业市场非常庞大。这么庞大的一个基数,如果能够改善,哪怕是一点点,最终整体这个行业的效果就会非常非常大。”许建柱说,“身体可以老,但心不能老,心老了才是真的老了。”在许建柱看来,在工作中就要不断地学习与进步。

研发智能系统让口罩厂“不断供”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些天一大早,许建柱独自洗漱完毕后,提着鞋子走到门外,走上去往工作单位的路。作为有老人有孩子家庭中唯一在疫情期间上班的成员,卧室、餐具、放置物品区域都有了专属,避免将病毒带进家的风险。

走进 SMC 二工厂大门,距离正式上班还有一段时间,许建柱一头扎进办公室,对着电脑研究起智能化生产系统的数据。

提起这套系统,他颇为自豪,因为许多专业公司无法实现的功能,他却凭借多年在生产工艺、设备调整上的经验基础,学习智能化相关知识,完成了任务。这套系统也在 SMC 复工复产、加大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8.png

疫情发生后,口罩需求量较大,口罩生产企业纷纷增加生产设备、推进扩产。而 SMC 生产的一种气缸恰恰是口罩生产设备重要的零配件。SMC 在春节期间就接到近百家企业采购气缸产品的订单,面对这种情况,SMC 在刚进入 2 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后就开始复工复产。

涉及疫情防控的气缸产品需求量大,意味着要调整其他型号气缸生产设备来支撑。许建柱身为 SMC 制造技术部门负责人,承担起大量生产设备调整工作。“从程序的编写到刀具的更换,再到工装卡具的更换,流程比较繁琐。”SMC 生产车间相关负责人说,调整一台设备,要经过数十项操作,调整完成后还要保证顺利生产。许建柱连续几天调试设备,调出 4 条生产线,投入到生产当中。

产量提升的同时,故障率也有所增加。如何减少故障保障生产,许建柱搭建的智能化系统发挥了作用。一台台设备生产状态、发生故障等数据信息实时传输到智能化监测系统,他组织制造技术部门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对产生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再优化设备降低故障率。智能化系统也在他的研究推进下持续升级,不仅扩大了监测范围,针对频发故障、重点保障设备故障,制定优化设备方案,保障设备正常生产。

故障率显著下降,智能化系统得到生产部门广泛认可。在 SMC 生产车间, 生产管理人员追着许建柱将智能化系统覆盖到更多生产设备的场景并不鲜见。在他与同事们的努力下,保证一批批气缸产品如期供应到口罩生产厂家,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他们倍感自豪。


榜样金句

身体可以老,但心不能老,心老了才是真的老了。——许建柱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