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高级政工师。她是一位“工作狂人”,坚持“把职业当事业干”,把干事创业、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意识贯穿在工作始终,带领干部们努力将经开区打造成为“审批最快、服务最好、环境最优、体验最佳”的北京样板。
“对工作抱有敬畏心,负责什么样的事,就把它干到最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高级政工师郑海涛将这句话作为人生信条,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辖区企业、群众的幸福指数,成为一些群众眼中的“平民局长”。
多年来,郑海涛先后被组织安排在工委组织部、工委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社会发展局、研究室、行政审批局等不同部门和岗位,岗位多变迁、初心永不改,她把干事创业、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意识贯穿在工作始终,“把职业当事业干”,带领同事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等工作任务落地,努力使经开区成为“审批最快、服务最好、环境最优、体验最佳”北京样板。
“我手中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
“海涛,遇到事,不管是社区里的问题,还是经开区的工作,我也知道有些事不归你管,但就是想跟你聊聊。”曾经有群众这样对郑海涛说。
1998 年,25 岁的郑海涛从企业通过公务员招考进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在企业工作过的经历,尤其是她自己有过的“门难进、脸难看”的切身感受,让她更能够理解企业发展的不易,同时,也对如何做好社区居民和企业工作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条“群众路线”。
“能不能通过我的工作让这一方老百姓幸福感提升,享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医疗、享受更精细化的社会管理?所以我想把这个职业当成事业干。”那么,怎么才能真正地实现“给企业服务好、给群众服务好”呢?郑海涛不断地学习和思索着。
在郑海涛看来,“群众工作群众做”,只有依靠群众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满意度、认可度,“说白了,社区的工作就是靠社区去做工作,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一定是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干社区。社区里的很多老同志是从一定的管理岗位上退下来的,有的甚至有着千人企业的管理经验,你不依靠他依靠谁?他的工作经验可能要比我丰富。”
“所以,我就跟他们讲,我手中所有的权力都是你们给的,我手中所有的权力都是为你们服务的,只要我能办得到的事,只要你说的事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我一定尽全力支持你们。”在社会发展局期间,郑海涛深刻体会到企业和群众的所思所盼,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民政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从无到有直至全面覆盖,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经开区实验学校从民办改为公立,北京十一学校经开区小学分校、中学分校落地开学,中芯幼儿园南海子分园开园,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启动建设,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不仅造福了居民群众,还成为经开区招商引资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从“串联”到“并联”的改革
“老百姓原来要跑十几个部门才能办的事情,现在跑一个部门,甚至跑一个部门的一个科室找一个人就可以办了。”在介绍经开区推行行政审批改革后带来的便捷时,郑海涛如是说。
2019 年初,北京市委作出调整经开区管理体制和“扩区”发展的决策部署后,郑海涛牵头落实“扩区”“赋权”等重点工作,承担开展相对集中许可权试点等改革任务。为了顺利推进工作,她带领一班人马,东学西鉴,“南征北战”,对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头部”开发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对经开区现有权限和拟争取赋予的市级权限进行系统梳理,为经开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清了思路。
在牵头组织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试点任务期间,为了确保调研效果,郑海涛带领专班同志争分夺秒,白天调研,晚上总结,甚至连等候火车的时间、在机场候机的时间都不放过……目前,行政审批局已经平稳运行,182 个行政许可事项及关联事项,由行政审批局集中行使,审批流程再造、行政审批和技术审查相分离、告知承诺制、产业用地标准化等审批制度改革正在有序推进。
“从理念上讲审批是服务,随着审批标准化的深入推进,审批不再是权利, 而是服务。为什么说是服务呢,随着办事指南的标准化,行政相对人要办一件事,办事要求提交的材料、应当具备的条件、标准和技术要求,办事指南上很明确,当行政相对人拿着符合要求的材料来了,你来看,网上公示的就是这些材料,办这件事要求的标准我都够了。你还能说我不给你批吗?所以审批就是一个服务,我们要做的就是符合材料和标准的就加快批。”在郑海涛看来,“建立在审批标准化的基础上,审批就是一个服务行为,不再是一个权利行为。”
对于“一枚印章管审批”,郑海涛将它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从“串联”到“并联”的改革。随着“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顺利推进,原由管委会 16 个部门使
用的 61 枚印章成为历史锁进保险柜。一定意义上,改革就是把旧的和陈的东西给推翻,困难和阻力不小,尤其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机制变革,给郑海涛和同事们带来了观念转变等方面的诸多考验。“老观念要变成新模式,真的挺难的。原来我们在管理上一直奉行‘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审批、监管、执法职责分开,变成‘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谁行权、谁担责’,审批部门只对审批的合法性负责。这个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审、管、执之间的无缝衔接也有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作为牵头人,郑海涛不断克服改革中的各种困难,从经开区发展的大局出发,从共建气顺心和的工作氛围中思考交往之道、谋划工作之道,她把自我要求传导到全体审批人员,强调勇于担当作为,善于化解难题,在工作配合中凡事“先行一步,多干一点”,主动有为。
“活都是干出来的”
“郑海涛到哪个部门,哪个部门工作任务就会增加,工作节奏就会增强。” 郑海涛的同事曾经这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评价这位“工作狂人”。
在郑海涛到研究室工作前,研究室并不承担经开区重要文稿起草和调研工作。等她到了研究室后,研究室从幕后走到台前,不但承担起经开区重要文稿的保障工作,还逐步承担了经开区产业政策制定、深化改革、调查研究工作。从 2016 年到 2019 年底,研究室共形成各类综合文稿、产业政策、工作文件 70 余篇、近百万文字,很多文件后来成为促进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文件。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在自己狭小的办公室设置了一张简易床,每次加班到凌晨,就在办公室休息,第二天又开始新的工作。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她无怨无悔。
“市政府赋权给经开区时提出了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的明确要求。在办好业务的基础上,再造审批流程、优化审批服务是审批人的永恒课题,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大家的状态是白天干业务,晚上思考改进,做改革方案,很少有休息时间。”行政审批局成立以后,工作任务非常繁重,郑海涛和同事们晚上下班基本上走不了,周六日加班也是常态,“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当日事当日毕,今天的审批件到手以后,今天得干完,因为你如果今天不干完,明天新的件又来了,一件一件地积累下去,会浪费企业和居民的宝贵时间……我觉得挺愧疚大家的,编制就这么多,工作量又这么大,大家都是靠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完成的。”
“我常跟自己的同事、下属们讲,工作最宝贵,经验是财富,就是说你干的工作越多,对你个人的成长都是很好的历练,活都是干出来的。”郑海涛的同事有时候跟她开玩笑,说她有一个“能把特别闲的部门干成特别忙的部门” 的本事,就是说以前这个部门她来的时候好像天天也没那么多事,但她来了以后同事们发现工作越来越多,“机关工作很容易重复,如果每年没有新目标,那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干同样的事。我要求我工作的部门、我的同事们每年都要上新台阶。通过新台阶推进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个人也在干事创业中得到新锻炼。”
不仅如此,郑海涛还不断地把干部们培养成多面手,注重发挥每一名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知人之长、知人之短,知人长中之短、短中之长,让每个人能独当一面,促进整体效能提升,“成立行政审批局后,我们借用了一句俗语‘全活人’,这个词原来是指一个人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用在我们单位, 就是指能力比较全面,啥都会。”审批人员来自不同单位,有的擅长环保,有的擅长建设,到审批局后,郑海涛鼓励他们发挥各自的强项去带动身边的人, 轮流当小教员,轮岗学习、教学相长,“基本上现在一个人懂自己处室的全部业务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审批局的业务审批人都会干。”
榜样金句
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精彩的人生。每个人的岗位都很平凡,但正是无数个平凡的叠加,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郑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