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京津冀机器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交流活动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成功举办。活动上发布了《京津冀职业教育机器人专业人才共育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共同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协同育人平台、多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数字实践资源一体化建设,构建京津冀高技能人才共育新生态。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智、北京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石威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指导,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天津职业大学主办。活动上发布的《行动计划》以“共育高素质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共促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深度协作,创新协同发展与产教融合模式,汇聚京津冀机器人技术领域产教优势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师资共育、产业共联、成果共用”的五位一体协同新机制,探索跨区域协作式“人才共育、联合共建”新标准、新路径、新范式,输出一批“共享型”教学资源和育人成果,实现“一个模式、一套标准、一批人才”,有力支撑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产业协同规划了“六链五群”的框架,机器人产业是“六链”之一。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京津冀三地各具优势、互补性强。据悉,北京经开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将以优化机器人产业布局为切入点,进一步巩固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合作机制,积极发挥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平台的影响力,推动形成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联动发展格局,让更多企业感受到、享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机器人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通过产教融合,将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紧密结合,能够为产业发展精准输送大批懂技术、会创新、能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实现产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活动还邀请了教育部专家和机器人企业代表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深化京津冀产教融合、赋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分享前沿洞见。圆桌会议环节,京津冀三地高职院校代表与机器人企业代表,围绕“产教融合如何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