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 “天工行者” 爆火!4个月订单破百
来源:北京亦庄 时间:2025.07.18

1752804086498.png

开栏语

作为全球最前瞻的融合创新方向之一,北京亦庄正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赛道上提速快跑。当前,北京亦庄已汇聚300余家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态企业,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元,占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的半壁江山。即日起,融媒体中心推出“机器人在亦庄”系列报道,走进企业,共同见证在开放场景与庞大需求的强力驱动下,北京亦庄正加速成为孕育机器人产业未来、链接全球市场的创新策源地。

发布4个月,在手订单已达百台,优必选的天工行者正成为今年人形机器人教育科研市场的一匹黑马。作为一款全尺寸科研级人形机器人,诞生在北京亦庄的天工行者改写着高校实验室的装备标准。

本期“机器人在亦庄”系列报道走进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总部,以天工行者为观察切片,去了解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场景落地上的探索与实践。数据显示,天工行者自今年3月发布至今,优必选在手的百台订单中,也有来自北京亦庄的订单。聚焦教育科研领域,预计今年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交付将超过300台。

科研领域爆发:天工行者解决行业难题

“买不起、用不上”,曾是困扰国内很多开发者的普遍难题——一套进口科研人形机器人动辄上百万元,让很多高校院所和个人开发者望而却步。

这个僵局在今年3月12日被打破,优必选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和开发者提供全尺寸、高性能、开源开放的人形机器人平台,降低人形机器人在科研领域的应用门槛,支持科学研究和场景应用创新。

1752804154834.jpg

天工行者效果图。

从软硬件条件来看,天工行者不仅拥有172厘米仿人身高,以及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能力,还搭载了北京人形“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大脑”也很聪明。根据用户需要,技术人员开发了基础版、中配版和高配版3个版本的天工行者,目前已有订单中超60%为中、高配版本。

1752804164222.jpg

天工行者效果图。

亦庄加速度:发布4个月、订单破百台

“北京亦庄为我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将在这里共同见证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一次次飞跃。”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周剑曾在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总部开业仪式上说。该企业不仅加速发布新产品,也拓展新公司布局。

就在今年4月,优必选宣布在北京亦庄成立行者天工机器人全资子公司,负责行者(Walker)系列、天工系列及天工行者(科研教育版)等系列人形机器人的全面商业化及全球销售。如今,这一举措加速天工行者的市场化进程,百台订单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与此同时,优必选还推出“人形机器人共研共创计划”,推动人形机器人领域原创技术突破和创新型人才培育,目前已经与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顶级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在人形机器人科研领域,优必选还将与香港中文大学陈翡教授团队合作,在天工行者平台上,以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等前沿AI技术为核心,联合攻关多模态交互、智能行为生成与人机协作等关键技术;同时,双方将共同制定人形机器人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聚焦机器人+教育领域,落地北京亦庄的北京优必选,还与区内学校达成合作签约。北京优必选执行董事蔡晨表示:“我们将以‘全场景教育机器人矩阵’为核心,计划为学校提供多模态交互与人形机器人等多样化产品,覆盖‘教学-实践-陪伴’全链条。”

未来布局:优必选三大场景同步推进

人形机器人教育科研市场的火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的关键跃迁,而场景落地是一大关键。以场景驱动机器人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北京亦庄正开放区域资源,建设高端制造、教育教学、园林水域、产业园区、商业服务、医疗康养、电力巡检、市政管理、社区物业九大标杆应用场景。

而在这场商业化竞赛中,优必选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战略: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商用服务场景是人形机器人最快应用的市场,家庭落地场景则是人形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市场。纵观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总部展厅,不仅有天工行者,还有工业人形机器人、商用人形机器人、桌面机器人等多款产品,生动展示着其在各场景中的布局。

其中,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优必选已与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北汽新能源等知名汽车企业展开合作,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全球最多工厂实训。尤其是,今年3月,优必选基于群体智能技术,创新提出群脑网络架构,在极氪5G工厂开展了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

“我觉得今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重要阶段。”周剑展望道:“优必选2025年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1000台,预计交付几百台。2025年,在各个场景都顺利落地的情况下,乐观估计2026年人形机器人交付将达数千台;2027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的交付。”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