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行业对标准化的需求愈发迫切。近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人形”)牵头制定的《人工智能 具身智能体应用框架及接口规范》团体标准在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正式立项,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关键基础。
在研发加速的背后,具身智能体缺乏统一标准的行业痛点正逐渐凸显:平台异构、接口割裂、功能模块封闭等问题,导致适配成本高昂、能力复用性差、开发门槛高,严重制约着具身智能体规模化落地进程。
为破解行业困局,北京人形牵头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等产学研用单位共同起草,旨在提出具身智能体应用框架及接口,广泛适用于人形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工业协作智能体等具身系统研发与部署,提升系统能力封装标准化水平,推动平台化协同开发。
具体来看,《人工智能 具身智能体应用框架及接口规范》团体标准有哪些亮点?该标准首次系统性构建了具身智能体的分层应用框架与标准化接口体系,适用于以人工智能模型为核心、具备多模态感知、智能决策与任务执行能力的具身智能体,特别是需跨本体接入与能力复用的应用场景,加速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应用。
其次,该标准创新性地定义了“基础模型层—基础模块层—开放功能层”的分层模块化框架结构。这一做法明确了具身智能体应用框架的构建内容,为具身智能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和开发提供规范指导。
在技术要求上,该标准重点规范四大核心接口,详细制定控制接口、反馈接口、管理接口和应用开发接口。通过统一具身智能体关键接口规范,该标准能促进不同厂商AI能力、机器人硬件平台及上层应用间的互操作性和能力复用,降低集成成本,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创新和产业生态发展。
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这也成为北京亦庄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航示范新城的生动注脚。作为具身智能领域的标准制定者与生态构建者,北京人形将持续为具身智能的模块化开发、高效系统集成和应用创新提供统一规范,减少重复造轮子,加速推进产业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