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每五年一次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年。五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表彰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的决定。北京经开区3名个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名个人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7个集体被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
这些先进模范是区内奋斗在各行各业广大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崇高品格,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我们在公众号开设专栏发布他们的事迹,希望以此引领全区广大职工向先进看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劳动风采、创造时代荣光。
今日推出:北京市劳动模范第二期。
刘艳红
北京爱育华医院有限公司
消化内科医生、科室负责人 副主任医师
刘艳红善于总结经验心得,致力于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全力帮助患者解决就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023年1月至今,从北京燕化医院调到北京爱育华医院工作,协助建设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她从零起步,一个人撑起一个科室的门诊、病房、内镜、会诊、义诊、宣传等工作,把每项细节落实到位,收获大批粉丝患者,同时打响了科室及医院的口碑,门诊量、内镜量、住院量均大幅增长,曾获第九届“北京市优秀医师”称号。
作为科室及医院宣传员,刘艳红数十次的宣传稿及科普作品均有较高的阅读量及转发量,院内发行书册中作为首篇刊登,并得到燕山工委宣传部的多次转载、改编、刊登。与北京燕化医院、友谊医院、振国肿瘤医院等多方协作,资源共享,为需要多学科会诊的患者提供VIP绿色通道服务。牵头开展多项新业务,打牢基础发展的地基,满足亦庄周边企业及居民的常规诊疗需求;完善科室建设,带领团队一起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李锦山
SMC(北京)制造有限公司
自动化组组长
李锦山毕业后从现场设备操作快速成长为一名专注于非标自动化改善的技术专家。他致力于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制作柔性化、低成本、高稳定性的自动化装置,为企业打造高效、无浪费、高自动化率的制造现场。
李锦山在工作中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关注细节的把握,始终追求卓越的品质。他带领团队攻克多个公司存在二十多年且急需解决的人工作业难题,如:表座自动装箱,将112本工件一起装进单边仅有0.5mm余量的黄箱子内;网式涂装自动化,实现多品番、多机种、多治具的自动化,并解决防爆问题;棒料整车上料,该项目已在其他工厂顺利展开;设备无人运转,通过自动流量检测及补液、自动关机等功能,实现高效运转等。在这过程中,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2023年提交专利局审核中),还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从事合理化改善每年节省约200万元。曾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大工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赵小龙
北京安和加利尔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副总监 工程师
赵小龙曾任职于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结构设计主任,深度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A220飞机、C919飞机、新舟700飞机和蛟龙600飞机的研究开发。创新推出机构快速调整法和机构运动分析法,解决了单一失效试验失败问题;深入分析机身与舱门机构运动影响因子,成功解决了无法打开舱门的重大难题;创新设计的基于RTM法的一体式复材结构、联合驱动机构应用于C929宽体飞机,为国家重器的诞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方案。
在北京安和加利尔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期间,赵小龙主持超声手术系统、电动吻合器、微波消融等十多项医疗器械的开发,取得了15项外科器械注册。关键攻克了闭合直径5mm和7mm大血管难题,达到了业界最高水平;攻克了超声高频集成关键技术,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出超声能仿真分析法和测试法,提出超声刀控频和控温技术,突破了精准微波消融技术,实现了国产替代,解决了典型临床难题,打破了依靠仿制进口产品的局面。
刘朝辉
北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先进电驱动业务单元负责人 正高级工程师
刘朝辉从事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封装和电驱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突破了碳化硅芯片1200V/660A先进封装关键技术,实现国产自主替代;开发了采用国际首创集成陶瓷电容方案的高功率密度碳化硅电机控制器,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高效控制的产业难题;开发了国内首台250kW功率级电机模拟器,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推动重要科研仪器设备的国产替代。近年来实现经济效益1.6028亿元。
他主持或核心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1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1项、国际发明专利6项,参编专著2部,牵头(参与)编写团体标准6项,参与国际标准1项。推动国际合作,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并担任中方主任。近年来获得IEEE IAS 2023年度最佳论文一等奖、IEEE IAS最佳分会主席、IEEE IAS Myron Zucker等国际奖项,获得2024年首都职工自主创新成果二等奖。科研成果得到《中国人才》《工人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第三十五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中国会场执行主席等学术职务。
杨海峰
北京宇航推进科技有限公司
姿轨控发动机推力室负责人 中级工程师
杨海峰大学毕业后始终坚守在航天发动机设计研发第一线,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卓越的创新能力以及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为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五子”联动格局,带领团队研发轻质化双模式姿轨控动力系统,提升了北京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技术水平,为首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增添了新活力;同时以其高可靠性和低成本,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北京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杨海峰勇挑重担,主持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室项目,以其广泛的推力量级和国际先进的性能,满足我国未来多年发射需求。他在设计中融合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化理念,大幅降低成本,打破技术瓶颈,为商业航天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目前,杨海峰已授权数十项专利,获北京市科协金桥C类、亦庄青年榜样等荣誉。
张中洲
北京亦庄星箭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负责人 工程师
张中洲充分发挥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行业经验,精准把握商业航天的关键要点,为经开区的商业航天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他勇挑重担,积极应对急难险重任务。作为课题总负责人,牵头组织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多家公司申请北京市科委《可重复使用火箭共性技术开发与型号研制(一期)课题》,已获得市科委4000万元经费支持,带动经开区商业火箭科研经费投入达到1.2亿元。
推动公司向产业化、科技化转型,开展共性试验能力建设论证,梳理能力建设清单并形成建设方案,同行业内相关体制内外优势单位达成合作意向,提升经开区商业火箭及卫星共性科研试验服务能力。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中,张中洲仍投入精力支撑经开区商业航天重点项目建设,先后参与了商业发射工位、卫星超级工厂、海上回收船、商业航天远程模拟测控大厅论证工作,助力经开区商业航天“以箭为主”向“星箭一体化”加速发展。
王静晗
首药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高级研究员
王静晗长期深耕于医药行业,在药物化学领域有着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风采。作为抗肿瘤创新药开发领域的领军者,他在科研之路上始终不忘初心,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多元研发,已申请13个新药发明专利;在公司主持参与了多个重点项目并入选了2019年北京科技新星,在推动创新的同时不忘培养更多青年优秀科研人才。
王静晗深知自己从事的事业关乎无数家庭的希望和幸福,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个新药研究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多款非小细胞肺癌新药、肝癌新药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为肺癌和肝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他始终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深耕于小分子靶向药物研发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有效药物的开发和上市。王静晗期待能够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为公司和中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增添光彩。
杨连报
和利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研发部门经理 高级工程师
杨连报致力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与传统轨道交通业务融合应用研究。2024年发布轨道交通行业大模型-和行,大模型包含三个方面:“和言”,即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通过分析技术规章、作业指导书和维修记录等,实现故障的智能诊断、预测预警和运维辅助决策建议;“和视”,主要负责视频和图像处理,通过分析巡检、外观检测、障碍物监测的视频图像,实现无人化巡检、智能外观检测和主动障碍物防护;“和音”,相当于铁路行业的语音交互助手,通过分析人员交互音频和行业相关知识,实现文字与音频的智能转换、语音交互和智能问答。
由其作为主要成果完成人参与研究的《中国铁路大数据成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国际领先的成果鉴定;主持和参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1部;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2项,国际铁路联盟数字化奖1项;是北京交通大学校外硕士导师、北京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
王耀华
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产研平台副总经理、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
王耀华十余年专注操作系统研发工作,引领终端操作系统桌面环境、系统架构和内核特性研发等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在研发团队管理以及开源社区治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深度操作系统V15、统信操作系统V20等操作系统版本的项目攻关;自主研发桌面环境、应用商店、系统预装等40多款应用软件,实现高分屏自适应、异步加载优化、设置模块插件等技术;创新性地通过Windows应用兼容技术支持QQ、微信等国内主流生态软件,极大地提升了国内用户对国产操作系统产品的支持度;采用同源异构技术方案,实现操作系统与多款国产处理器的兼容适配,有效解决了行业内的“芯烦魂乱”问题;率先引入应用签名治理技术,显著提升了应用安全性;开发容器化应用封包格式并完成了与1400多款应用的生态适配,有效解决了行业软件兼容性问题等。曾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操作系统软件领域专利6项,参与标准编制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