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立,开启了首都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崭新篇章。作为北京经开区、北京市属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该校有哪些办学特色和优势?又将如何立足经开区,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哪些举措推动北京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记者对话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伟,深入探讨这所新设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它对首都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影响。
记者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设立,被视为首都职业教育的重要突破,您认为学校对北京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何深远意义?
王伟:
从升学路径和就业角度来看,职业教育逐渐得到青年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办学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职业院校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升学路径,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可与北京市高职专科有效衔接、与应用型本科高校错位发展,丰富职业教育层次,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成才通道,有助于优化北京市现代教育体系和结构,契合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盼。
从产业需求来看,北京市正全力推动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高精尖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更需要大批能够操作复杂设备、解决复杂工艺难题的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支撑,助力技能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级。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获批设立,可以增加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数量,提高急需紧缺的培养质量,以满足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对高端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新需求,推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另外,作为首都职业教育“排头兵”,北京市委对学校提出“当标杆、作示范、走在前、做表率”的要求,如何落实市委要求,担起首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同世界高水平职业教育看齐,趟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考验。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获批设立,可以更好发挥标杆作用、示范作用,探索职业本科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引领首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将学校全方位、深层次地打造成为职业本科教育的全国示范和样板,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做出新贡献。
记者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作为一所职业本科学校,有哪些具体办学特色和优势?
王伟:
一是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学校设有机电、航空、汽车、集成电路、生物、经管、艺术7个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有力支撑了首都智能制造、高端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高精尖产业发展,2个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专业群,5个专业群获批北京市“特高”专业群。
二是校企深度融合共赢发展。学校实质性运行的省级及以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17个,其中与北京奔驰持续合作18年、与亦庄生物医药园深入合作12年。牵头建设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获批首批28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之一,牵头成立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AMECO等企业合作开设“国航班”等20余种订单班,订单定向培养比例超过50%,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企业满意度95%以上。
三是校地合作形成国家品牌。作为北京经开区内唯一高校,学校确立了“依托经开区办高职、依托产业办专业”的发展道路,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产业新生态和世界一流综合产业新城建设,形成了校地同步规划、同频共振、深度合作的共生模式,建成了开发区内办高职的全国品牌。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与延庆区、大兴区、房山区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记者
未来,学校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提升办学水平,助力人才培养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王伟:
学校将进一步紧密对接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超大城市运行管理、高品质民生需求,开展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布局,申报建设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新质生产力需要的职业本科专业,到2030年本科专业总数达到40个左右。重点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产业,分类施策全力打造全国标杆专业,将药品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集成电路和航空航天等专业群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赛道冠军”,不断提升学校专业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服务贡献度。
每个职业本科专业将确定2-3个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实质性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和现代学徒制中心、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校企合作载体,依托产教融合孵化园、技术应用中心、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空间通道,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
同时,借鉴与经开区“双向奔赴”的成功经验,我们将通过“一区一策”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需求,创建项目牵引、实体化运作的区域产教联合体,共建中试基地、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发高端培训项目,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入度、支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