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京津冀协同发展“2·26”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北京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主动融入其中、服务其中,争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经开区融媒体中心特别策划“十个一”系列报道,讲述北京亦庄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今天刊发第六篇《服务一站式,“跨省通办”助推协同发展“加速度”》。
“您好,我们企业注册地在天津,也能在咱们这儿办业务吗?”“可以的,这边电梯上2楼,‘跨省通办’窗口就能办”。从通办业务查询到申请、材料提交、智能流转、结果送达——京津冀企业享受到马上办、就近办、一地办的便捷政务服务体验已成为新常态。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窗口,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企业办理跨省业务。资料图
近年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跨省通办”作为打通三地政务服务机制壁垒的切入点,持续在办理机制建设、载体建立及优化服务等方面发力、创新,在便利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增强政务服务便捷度和企业群众获得感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跨省通办” 走出了“亦庄路径”
这背后,离不开北京经开区对于京津冀三地政务服务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2020年秋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京津冀进一步拓展“跨省通办”范围和深度。这一《指导意见》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保障,在文件发布后不久,北京经开区就立足产业发展高地的实际需求,联合天津市经开区,着力探索首批两地可实现的“跨省通办”事项。
在将两地承担的1000多项审批事项梳理清晰、与两地皆有布局的企业办事人座谈调研、修改打磨了5个版本的事项清单后,2021年3月,京津两地经开区正式签署《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授权协议》,有针对性地推出了首批包括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企业登记档案查询等在内的20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使京津冀合作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确立了20个审批事项,如何打破两地政务机制壁垒,真正实现“跨”地服务,将企业群众的事项真正办成,成为北京经开区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在北京接收材料后,如何第一时间传递给天津,推进业务办理?在天津获批的事项,于北京是否就能直接办理?聚焦于这一点,北京经开区与天津经开区将通办事项分为全程网办和代收代办两类,对于能实现线上办理的业务,申请人可采用委托服务的方式,异地工作人员通过自助端、移动端及PC端等渠道,辅导并协助申请人完成账号注册、信息填报、材料上传等操作,并负责与对方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联络,直至事项办结,建立全流程网办专人服务模式。对于无法线上直接办理的业务,申请人可于线下进行业务咨询、事项申请、材料提交等流程,由政府部门进行审核把关与材料“跑腿”,并第一时间将办理结果通过网络或中国邮政快递(EMS)送达申请人,尽可能地为企业群众异地办事提供“近在身边”的优质服务。
在通办事项上的探索仅是推进京津冀三地政务协同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北京经开区还将工作重心由“事项”向“机制”转移,探索创新合作机制。2021年11月,京津冀三地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签署协议,成立了“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以下简称“京津冀合作联盟”),依托于联盟建立了政务服务互通互办、“放管服”改革互学互鉴等合作机制。
随后的两年里,北京经开区为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协同发展营商环境,在京津冀合作联盟建立的基础上,于2022年牵头主办了首届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高峰论坛,并推动京津冀14家经开区就审批服务改革创新举措进行交流。论坛的成功举办在为构建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赋能的同时,也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京津冀经验”。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资料图
其中,北京经开区从产业用地标准化改革,“准入准营”集成办、秒批办,“首席审批师”改革,集成电路产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审批服务等多个方面发布改革创新举措,向津冀两地展现北京经开区“放管服”改革的“亦庄经验”。北京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年我们都从区域所取得的营商环境领域实际创新成果出发,选取10项举措进行发布,此前,我们还组织了主题圆桌论坛,邀请昆山、威海、张家口三地经开区,就‘信用+’治理模式探索展开讨论,交流中促进三地协同发展的同时也展现了‘亦庄特色’。”截至目前,京津冀14家国家级经开区累计共享和发布超过250项审批服务改革创新举措。
拉长服务清单 绘就“协同发展”新图景
机制建立是否稳定有效要从办事人的实际体验出发,“便利”与“高效”已成为评价跨省通办业务的高频词。2021年4月,北京经开区一家企业负责人常先生在天津经开区办理了企业档案查询和打印业务,成为享受两地经开区“跨省通办”服务的首位受益者。常先生告诉记者:“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进行业务咨询,没想到这么快就在专人的指导下完成了办理,还了解到了窗口可提供的其他服务事项,今后很多事情我就不需要北京、天津两地奔波了!”
△常先生正在办理“跨省通办”业务。资料图
“我们发现,随着办理业务的企业群众不断增多,清单中所囊括的事项难以满足办事人需求,因而我们建立了即时性的沟通机制,对于事项清单中没有包含的事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办事人也可以实现异地办事。”北京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各地也全力“拉长”通办事项清单,尽最大可能为企业群众提供便利服务。
“2023年,我们与天津经开区在‘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推出20项事项作为新一批‘跨省通办’事项,发布首批16个‘同事同标’事项。”据北京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包含企业登记档案查询、医师执业注册、社会团体注销登记在内的事项在京、津都可实现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化拓展新阶段,站在新起点上,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经开区、京津冀合作联盟的牵头推动单位,北京经开区将持续坚持“首善”标准,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跨省通办”示范、典范作用,积极探索深化“跨省通办”的新路径、新经验、新模式,“我们将协同两地持续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围绕产业主体落地发展,不断拓展‘跨省通办’服务模式深度和广度,以政务服务便利化提升办事人体验感与获得感,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体,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方面贡献‘亦庄力量’,携手绘就三地高质量发展的美丽新画卷。”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