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7日,北京经开区开展“颂·亦城弘匠心 担·征程新使命”主题表彰活动,对经开区培养认定的10名首届“亦城工匠”进行表彰。工匠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们高超的工艺和技术,更因为他们凭着“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坚守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4月8日起,“北京亦庄”微信公众号平台特开设“致敬亦城工匠”专栏,集中展示“亦城工匠”先进事迹。今天推出《娄颖 智造“数字兵工”》。
娄颖 智造“数字兵工”
初出茅庐,他淡泊明志、笃行致远,以“技术创新”为使命,24小时不眠不休,只为项目精确到秒。
2006年到2023年,从中兵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设计所副所长到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副总工程师,今年43岁的娄颖已经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兵”,18年,他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难关,在勇攀科研高峰中收获了诸多荣誉。作为获得经开区首届“亦城工匠”称号的他,在传承弘扬兵工精神中,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兵工人的赤子深情。
秉持初心 匠心推动技术创新
2006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娄颖成为了中兵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员。年仅26岁的娄颖,以光电技术室主任的身份出现在了众人面前,性格略显生涩的他做事却很“老到”。“我肩负着技术创新的使命,以践行强军首责为己任,纵使前路艰难坎坷,也要一往无前。”脚上有泥、手上有茧、肩上有责、心中有数的娄颖把生产一线当成了自己的“工作室”。
2009年,已成为设计所副所长的娄颖带着十余人加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绍卿团队的研发中,承担一国家级项目的设计开发工作。“失败是常态,但创新怎能不经历失败。”作为带头人,娄颖一面要忍受无数次失败带来的打击,一面还要鼓励团队其他人,使其燃起重新战斗的希望和勇气。“因为我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中国兵工人!为了国防事业,我们一定要坚持,咬牙也得坚持到底!”娄颖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四年。四年后的娄颖业务纯熟,内心稳定而自信。他全过程跟踪产品加工、装配、检测及出厂交付等各个环节,圆满完成了多项产品的外场保障和售后技术服务保障工作,获得部队高度认可和赞扬。
娄颖不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有所创新与突破,还带领团队开展了“跨行”业务。2018年,一直在兵器陆军领域深耕的娄颖和其团队有了“一飞冲天”的机会。“我们当时的团队也就15人左右,要和某个业内研究所进行航空领域项目的PK,压力可想而知。”回想四年前的一幕,娄颖用了四个字形容——激动人心。为了竞标到这一项目,娄颖团队先是从众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后来又在与航天行业领域内竞标对象的狭路相逢中完成了勇者胜,凭的就是这一颗兵工匠心。在面对对手时的沉着应对,在面对所剩不多竞标时间的夜以继日,在团队终获成功时的欢欣雀跃,娄颖和战友们始终坚信唯有努力方不负己,“陆地兵工人终以‘可靠性’飞上了天。”
锚定智造 匠艺打造“数字兵工”
锚定智能制造,突破工艺瓶颈,在降本增效中完成“数字兵工”打造。初出茅庐的娄颖擅长创新,栉风沐雨的娄颖更擅长在潜精研思后开拓创新,尤其在智能装备与产线开发方面,他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组织开展智能装备与产线的个性化需求分析,以及进行智能装备与产线的概念设计、协同设计。自2017年开始,娄颖作为北方导航智能生产能力建设第一技术负责人,就在全程组织完成某型号光学舱产品智能化机加生产线、某型柔性化智能装配生产线等六条生产线的自主设计与部署实施工作。
军工生产智能制造体系模型的成功搭建为具有“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特征的智能制造生产线/车间建设奠定了基础。
心系团队 匠人功夫接续传承
中国在制造业的升级上一直在走自己的路,离不开一代代中国兵工人拼命赶路中上下求索、历经艰难,只为自主创新、谨慎传承。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娄颖始终秉承“搞国防军工事业,要有责任心,要有使命感”的信念,做一个“匠人”,传一颗“匠心”,倾注心血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不断强调专业化整合和内部竞争力的协同提升,旨在带领技术中心全体员工,在光电探测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创造辉煌。
在娄颖心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己有想法’,外有‘平台’和‘目标’。”在针对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娄颖提要求、订计划、搭平台,通过一项又一项技术、一次又一次攻关来淬炼光电探测及智能制造等领域精兵,17年间已经培养了20余位技术带头人。这些青年人在五年间取得了10余项重大技术突破,自主研制了9种检测设备,娄颖也为公司的长远战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丰富的技术储备。
工匠是什么?就是秉持着专心、专注、专业的钉子精神,砥砺深耕于某一领域的匠人。工匠精神,一是要从小事做起,于细微处用心;二是要拥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三是要在业务上有所建树、精于一域、独具绝活。